车辆工程考研学校(车辆工程考研学校排名)




车辆工程考研学校,车辆工程考研学校排名

中国汽车工业总产值早已突破10万亿,占全国GDP总量的10%;中国高铁已全面覆盖5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,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、技术最全面的铁路网络。中国的本科专业体系内,有一个叫做“车辆工程”的专业,源源不断地为汽车和高铁产业输送着高质量的人才

车辆工程,属于工学学科门类下的机械类,本科学制四年。这个专业有着鲜明的“中国特色”,学习难度不小;不同院校开设的这个专业,方向完全不同。

一、中国特色

为什么说车辆工程有鲜明的“中国特色”?因为在很多西方国家,本科阶段没有与此对应的专业。我国的车辆工程专业“大而全”,不仅涵盖了车辆的构造、设计等方方面面,还涉及自动化、电子、材料等学科的知识,本科阶段这个专业就足够垂直

在多数西方国家,情况刚好相反。本科阶段很多学生会去学习机械、控制、电子等基础专业,研究生阶段再进入某一个相对专业的领域,比如航空航天、船舶或者汽车。从本科到研究生,经过了一个先通识再垂直的过程

二、专业课程

作为一个典型的工科专业,车辆工程培养的是能适应国家和社会需要,兼具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的人才,本科课程大致可以分为理学基础、专业基础、关联学科这三个部分

理学基础方面,高等数学、线性代数、数理统计、概率论、大学物理、化学等课程是必不可少的。

专业基础方面,以车辆理论、车辆构造、车辆设计这三大核心课程为代表,辅以机械制图、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等基础课程。

关联学科方面,设置有理论力学、工程力学、流体力学、材料力学等理学课程和材料、电子方面的课程。

三、不同方向

不同大学开设的车辆工程专业有极大的不同,大致上有民用汽车、轨道交通、军工车辆、工程车辆等几个方向。我们日常接触的家用车、商用车都属于民用汽车的范畴;高铁、动车、地铁都属于轨道交通;坦克、装甲车、自行火炮是军工车辆的代表;吊车、挖掘机、推土机、压路机等都属于工程车辆。

绝大多数院校开设的车辆工程专业,属于民用车辆方向,其中的佼佼者包括拥有汽车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清华大学、拥有汽车仿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吉林大学、拥有汽车车身先进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湖南大学等等。这三所大学都是传统的985工程大学。

少部分有铁道行业背景的院校,开设了轨道交通方向的车辆工程专业,最为著名的是北京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。这两所大学都是传统的211工程大学。

极少数院校的车辆工程专业,有明显的军工特色,比如工信部下属的北京理工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。这两所大学都是传统的985工程大学。

四、行业应用

绝大多数车辆工程专业的毕业生,就业时更倾向于选择汽车行业或者轨道交通行业

一汽、东风、上汽、长安、广汽、北汽、陕汽等传统汽车集团;特斯拉、威马、小鹏、理想等造车新势力,以及它们的上下游产业,都属于汽车行业

至于轨道交通行业,仅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便对外投资了43家企业,遍布青岛、广州、天津、南京、株洲、大连、成都、北京等众多城市。

除了以上的就业选择,一些相对冷门的就业方向也不可忽略,比如汽车类媒体、赛车队等等。

五、个人发展

车辆工程专业是一个非常讲究兴趣驱动,讲究自学能力的专业。只有对专业抱有巨大兴趣,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,才能自己去研究和领悟更深层次的知识,才能积极地参与种类繁多的汽车设计和制造类竞赛,才能以更高的效率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,更早找到自己想要深造的细分领域。

由于车辆工程专业“大而全”,所以本科阶段的课程只能让绝大多数学生学会一点皮毛,所以,深造学习某个专业领域,获得更高的就业竞争力,已经成为很多名校生的共同选择。

由于汽车领域的国际化交流合作非常频繁,所以在学好各类理工科课程的同时,学好英语,甚至是自学一些德语、法语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。在出国深造、入职外企、派遣出国工作等方面,都会拥有一定的优势。

至于近年来那些与汽车行业相伴的新概念,比如新能源汽车、无人驾驶、车联网等等,客观来说,国内的车辆工程专业,尤其是本科阶段对这些领域涉入不深。新能源汽车的重点在于新能源,作为载体的汽车并没有多大变化;无人驾驶和车联网与通信、电子、计算机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领域关联更加紧密。

作为一个具备明显“中国特色”的专业,车辆工程的专业课程可以用“理工并举”来概括,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,千万别忘了外语的重要性

车辆工程的主要方向分为汽车和轨道交通,就业的选择比较多,优质岗位对学历的要求比较苛刻。怀揣着对于车辆的热爱,多参加比赛和实习,有助于你进入无人驾驶、新能源汽车等行业领域。

对于车辆工程专业,你有何看法?你会选择这个理工并举的专业吗?来评论区高谈阔论吧。

关注我,看更多教育观点。

车辆工程考研学校(车辆工程考研学校排名)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苏州考研网 » 车辆工程考研学校(车辆工程考研学校排名)

赞 (0) 打赏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