物理学考研(物理学考研考什么科目)




物理学考研,物理学考研考什么科目

01

用光捕捉最短的瞬间,超越测量速度的极限

如果相机够快,拍下来的都是“慢动作”。

蜂鸟每秒钟可以拍打翅膀80次。人眼无法看清,但高速相机可以将其动作定格成一帧帧清晰的画面。

24年前,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被授予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快的“相机”的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艾哈迈德·H·祖瓦伊勒(Ahmed H. Zewail)。他用飞秒激光看到反应过程中化学分子的过渡态。

而今,世界最快“相机”再次升级,速度加快千倍,从飞秒跨越到阿秒,“看到”分子中电子的运动。

2023 年 10 月 3 日北京时间 17 时 45 分许,2023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法国科学家皮埃尔·阿戈斯蒂尼(Pierre Agostini),匈牙利裔奥地利科学家费伦茨·克劳斯(Ferenc Krausz)和法国/瑞典科学家安妮·吕利耶(Anne L’Huillier),以表彰他们“为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而产生阿秒光脉冲的实验方法”。

阿秒光脉冲(简称“阿秒脉冲”)是一束极短促的闪光,提供了一开一关极快的相机“快门”,能够“拍摄”到狂飙中的电子。

发明这种基础科学的新工具、新技术的科学家们,将人类带进了阿秒时代。

02

获奖当天,我国科学家刚收到这位诺奖得主的邮件

得知诺奖授予阿秒物理领域的研究者,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魏志义感到很振奋。他说:“三位获奖者在阿秒物理领域,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,他们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期盼已久的事情,也实至名归。对我们阿秒物理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,也是一个鼓舞。”

据了解,费伦茨·克劳斯与我国科学家有着深入的学术交流。今天早晨,魏志义刚收到费伦茨·克劳斯的邮件,他们正在商讨双方合作开展研究。

“我们和费伦茨·克劳斯团队有着紧密的合作。他是一个思维非常敏捷的人,对科研方向的把握也很准确,在学术会议上更是毫无疑问的主角,经常能够给出阿秒科学领域最近的进展。在生活中,他还是一个运动‘达人’,非常注重锻炼身体。”魏志义在谈起对费伦茨·克劳斯的印象时说。

费伦茨·克劳斯。图片来源: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

谈起自己的导师安妮·勒惠利尔,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研究员贺新奎的第一印象是她非常平易近人。

“在生活中,她非常随和,关心每一个人,跟学生相处很随意,我们当时经常和组里的同学开玩笑说,她就像组里的妈妈一样,什么都会考虑到,对待学生也像妈妈一样好。”贺新奎说。

在贺新奎看来,安妮·勒惠利尔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,也是个极为优秀的教师。“她对科学概念了然于胸、非常清晰,每一次跟她讨论科学问题,她总从最根本的物理概念上让我们醍醐灌顶;同时对科研,她也非常认真,我们撰写的论文,她会提出非常细的修改意见。”贺新奎说。

安妮·勒惠利尔。图片来源:BBVA Foundation网站

说起我国阿秒物理的发展,魏志义感到很自豪。他说:“国内阿秒激光的研究虽然总体起步较晚,但近些年进展很快,相关研究也进入了国际先进水平,工作非常有特色,在国际上很有影响力。”

魏志义一直从事超快激光技术研究,2013年他的团队在国内首次实现阿秒脉冲输出,实现了我国阿秒脉冲零的突破。

“现在我们国家能够产生单个阿秒脉冲的研究机构已经很多了,比如中国科学院西安光机所、国防科技大学、华中科技大学等。我们在阿秒研究领域的进展非常快。”贺新奎说。

03

和孩子聊聊这3位物理学诺奖得主的教育思考

36年前解决原理问题,20年前突破技术难题,等了至少20年,阿秒脉冲领域的研究者才收获第一个诺贝尔奖。

往届物理学诺奖得主同样如此。得奖那一刻的风光背后,是物理学家们数十年如一日在专业领域上的精进投入和思考实践。今天,让我们一起回顾往届三位诺奖得主精彩的教育感悟吧。

学好理科,必须做到这三点

卡尔·威曼(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)

威曼教授对理科学习有着独到的见解。当他还是一名大学助教的时候,就发现很多孩子花了十七年的时间学习,来到实验室,根本不敢也不能做实际的项目,甚至无法真正理解什么是物理学……

威曼认为,这完全是学习方式出了问题。打个比方,学烹饪的徒弟们拜师学艺,如果厨师仅仅是大讲特讲理论知识,却不让学徒去多煮几次,到最后,学徒只能成为“理论的巨人”,什么菜都做不好。

学习也是这样的——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,普遍缺乏和实际生活的联系,那么尽管学得再好,在考试时、在生活中,都很难做到举一反三、灵活运用。

因为他们学的都是“死”的知识,是书本上由别人归纳出来的,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,变成思维方式。尽管真的能解决问题,也只能按部就班,很少会有创新。

这种僵化的思维方式,是学理科最忌讳的。因此,威曼教授认为,要学好理科,就必须做到这三点:

1.不能死记硬背,要把知识变活,掌握背后的思维方式;

2. 学习的过程要足够有趣,参杂很多生活情景,激发孩子的好奇心

3. 遇到问题时,要主动提问,并且及时解决。

科学教育不是形式主义

费曼(1965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)

费曼曾经分享了父亲如何培养自己科学素养的故事。据费曼描述,凡读到的东西都把它转换成某种现实。

费曼家有一套《大英百科全书》,父亲常让费曼坐在他的膝上,给他念里边的章节。有一次念到恐龙,书里谈到“恐龙的身高有 25 英尺,头有 6 英尺宽。” 父亲停顿了念书,对费曼说:“唔,让我们想一下这是什么意思。这也就是说,要是恐龙站在门前的院子里,那么它的身高足以使它的脑袋凑着咱们这两层楼的窗户,可它的脑袋却伸不进窗户,因为它比窗户还宽呢!”

就是这样,所教的概念变成可触可摸,变成有实际意义的东西。

对于鸟的认识,费曼的父亲这样教:

“看见那鸟儿了么?”他说,“那是只斯氏鸣禽。”他接着说:“在意大利,人们把它叫做‘查图拉波替达’,葡萄牙人叫它‘彭达皮达’,中国人叫它‘春兰鹈’,日本人叫它‘卡塔诺·特克达’。你可以知道所有的语言是怎么叫这种鸟的,可是终了还是一点也不懂得它。你仅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怎么称呼这只鸟罢了。我们还是来仔细瞧瞧它在做什么吧——那才是真正重要的。”

于是,费曼很早就学会了“知道一个东西的名字”和“真正懂得一个东西”的区别。费曼的父亲就是这样教育他的。他用许多这样的实例来讨论,没有任何压力, 只是兴趣盎然地讨论。

这些实例在一生中一直激励着费曼,使他对所有的科学领域着迷,只是碰巧,费曼在物理学中建树多一些罢了。从某种意义上说,费曼就像是上瘾了——就像一个人在孩童时尝到什么甜头,就一直念念不忘,一直在找前面讲的那种奇妙的感受。尽管不是每次都能找到,却也时不时地能做到。

费曼指出,科学教育,并不是抛出一堆知识论点,告诉你“你就照这个规律做下去。”而是让你理解“为什么会出现这个规律。”

费曼提到了科学的应用,科学对于改进人类生活的贡献。他想说的很明白:科学教育,首先的目的应该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,拥有更加开阔的思维模式,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,而不是某种形式主义。

把中学生送到美国去受教是很危险的

杨振宁(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)

我认为,把中学生送到美国去受教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。因为美国整个社会,是个放纵的社会。它的好处是容许一个人个性化发展,可走得太极端了。中国的孩子太年轻可能受同学的影响,可能堕落,这种堕落就是掉下去回不来的那种。

在美国,非常聪明的孩子会占便宜。因为他不需要规规矩矩念书,自己就可以吸收进去,可以海阔天空发展。尤其是最聪明的人,在美国比较容易发展。

若成绩一般的孩子,最好让他们进入中国好的中学、好的大学,获得学士学位后,还继续想要深造,再到美国读研究生,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,也是容易成功的捷径。我自己就是这样。我自己的本科教育,后来还有两年的硕士都在西南联大,这给我打了非常扎实的基础。所以,我到美国去,能够立刻利用这个基础,抓住当时最重要新的问题,才能够在很年轻时,做出有用处的工作。

中国教育有没有缺点呢?当然是有,不可能百分百好。对于多半的学生来说,尤其90分以下的学生来说,中国教育体制还是好的。它可以使得这些孩子成才,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。

从社会观点讲,中国教育政策教育出来千千万万规规矩矩的努力学生,虽然不是那么张扬,但正是这些学生,构成了中国现在这么成功的基础。

编辑 | 京教君

素材 | 综合自澎湃新闻、科技日报、现代教育报、中国教育在线、国际在线、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等

今日推荐视频

欢迎扫码加入

京教圈学习交流群

注意!微信算法改版了!

圈友们要是不给京城教育圈加星标,

可能就收不到京城教育圈的推文了,

所以,亲们一定一定一定要加星标!

重要的话说三遍!

然后,多点在看、多点赞、多分享,

不然我们就要失去彼此了……

亲们,快加星标,风里雨里,

京教君在这里等你!

物理学考研(物理学考研考什么科目)
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苏州考研网 » 物理学考研(物理学考研考什么科目)

赞 (0) 打赏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